新华社南京5月2日电 题:“AI番茄”:智慧农业种出“儿时味道”
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穿过风淋室、除掉衣物上的尘埃,换上白大褂、防止将病菌带入实验室……走进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智慧温室,记者看到,十余种番茄在人工智能调控的适宜温度下长势正好,显得格外诱人。
江苏省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任妮介绍,智慧温室有水肥一体化智能管控系统。“系统根据季节、番茄的开花结果周期实施水肥调控,让番茄更好生长,种出‘儿时的味道’,一亩地年产值达到数十万元。”
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智慧温室里,番茄长势正好。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摄
眼下气温升高,番茄苗的叶片蒸腾作用增强,需要吸收更多的养分。“这个时候,AI派上了大用场。”江苏省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刘家玉告诉记者,“环境传感器捕捉到温室内温度升高至30℃,智能管控系统及时启动水肥机、滴灌等装置,加强水肥供给。”
“我们研发了数据感知系统,在番茄果实和藤蔓间,安装有空气传感器、土壤传感器、水质传感器,温室四周有摄像头,室外还有小型气象站等感知终端,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动动手指,环境变化、作物生长、设备运行等情况尽在掌握。”任妮说。
记者看到,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开发的“智小农”微信小程序界面中,各项环境监测数据一目了然。智能管控系统根据季节、番茄生长周期实施水肥调控。
“AI番茄”背后蕴含的“黑科技”,让农业从传统的“看天吃饭”转向标准化生产。“15℃左右的环境适宜番茄生长,根据传感器收集的数据,再结合外部气象预报,智能管控系统代替人工‘照顾’农作物,实现环境参数监测和自动调节,外遮阳、内保温、天窗、湿帘、循环风机等设备由电脑智能控制。”任妮说,不是单独调整某项指标,而是综合调节室内温、光、水、肥、气等,让番茄在最优的环境和营养条件下生长。
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使用研发的采摘机器人开展采摘作业实验。(受访者供图)
得益于科学种植,“AI番茄”品质更好,能卖到25元每斤。“在我们的电商社群里,提货名额一放出来,瞬间就被抢光,供不应求。”任妮说。
科技赋能,用工量降低,效益提高。“常规种植方法下,一个人管理一亩地忙得停不下来,现在一个人可以轻松管理4亩地。”任妮告诉记者,管理人数少了,亩产量却上来了。“智慧温室里生长的小番茄年亩产达到2万多斤,大番茄达到4万多斤,即使以10元一斤的地头批发价计算,一亩地一年也有20多万元到40多万元不等的产值。”
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聚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智能化温室的背后,是20多名平均年龄33岁左右的技术人员。“每个种植基地都有专门的服务对接群,不管是系统报错,还是人为发现问题,24小时都有值班人员远程解决或安排专人现场排查。”刘家玉说。
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的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的智慧温室里,工作人员在采摘番茄。新华社记者赵久龙 摄
目前,江苏省农科院开发的智慧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江苏省内6个农业种植基地落地,还向其他品类果蔬延伸,已经应用到草莓种植。任妮说,“AI番茄”正在走出实验室,走向广阔的农村大地,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